官方微信

寻找文化中国未来的身份认同“三亚文化艺术论坛:文化中国的未来身份”分论坛举行

更新时间:2020-04-24

12月13日下午,三亚·财经国际论坛分论坛“三亚文化艺术论坛:文化中国的未来身份”举行,作家、学者、导演和艺术家从文学、电影、艺术、设计等多个领域展开深度探讨,寻找文化中国未来的身份认同。

    电影导演叶大鹰说,太有个性的电影一定没有人看,所谓同化的片子,越烂可能票房越高,这个是导演必须面对的事情,这也是一个游戏,没有办法说哪个对了,哪个不对了,都是在寻找一个生存机会。电影的记录功能被电视取代了,电影现在使用最多的一个功能实际上是再现。就是我们想象过去的历史,并把你我他的想象再现出来。同时可以再现我们心里面的幻觉或者心里的一些想法,这个是今天的电影提供给我们的更加有魅力的东西。

    在中国的文字语言演变跟人的思维演变方式上,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陈平原谈到拼音化曾经成为我们奋斗的方向,互联网问题解决之后汉字输入甚至比英文还快。在同与不同的问题上,就像是经济的一体化趋势挡不住,或者说是经济全球化挡不住一样,文化的多样性也是如此。某种意义上经济的全球化和文化的多样性二者并存,但是前者有强大的力量推动后者的发展。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伴随着文化多样性的消失,比如方言的消失以及地方文化的消失,丧失了很多本来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而保护山村古村落非物质文化遗产,关注小城以及小城文化可能对文化多样性更有意义。

    在西方呆了18年回国的艺术家徐冰说,中国的艺术教育所面对的问题比世界上任何一个艺术学院所面对的问题都要复杂,因为我们的思维中,或者教育的判断当中不仅要有自身的教育传统,还要有自身文化的一个考量。

    作家、广播主持人张大春说,很多朋友都会觉得古典诗格律非常困难,声调非常复杂,或者可以道尽的情感被唐宋人写完了,我们只能模拟、抄写、重复那些古人的情感。实际上怎么把人现在的生活、感受再融入传统里面去,互联网回答了这个问题。因为互联网的产生,全球化在技术层面非常小的一部分让网民能够在至少几十个网站上与许多还希望能够保有或者是持续锻炼古典式协作能力的朋友互相交流,所有不再受重视的沟通工具,到今天为止恐怕都是最具备生机的一种创作形势或者创作结构元素。大家惯于使用的丝毫不觉得有其他深思在里面的聊天形式,比如电脑、手机通讯软件用的符号,一旦被视为一个新的小说的时候就有了新的生命,在最寂寞的角落里面,在最卑微或者不主流的角落里面可能可以看到一个最先进的创作正在慢慢地抚育、诞生,如果更多的人可以依据游戏的趣味进入到已经逐渐消失不成主流的边缘符号里面,这个文化还会有更多的、新的灿烂姿态。